王阳明心学概说

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后迁绍兴,坟墓也在绍兴

古代人评价

真三不朽的人物。三个方面成就完满

三不朽(叔孙豹):立德、立言、立功

性格

  • 不是守规守矩的人
  • 兴趣广泛

生平概要

12岁

有一场和私塾先生的对话(决定了王阳明未来全部思想和生活道路的发展方向):

有一天他问他的先生: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 先生告诉他:读书就是为了要做官,最好像他父亲一样中状元。读书中状元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想了想说:不对,读书中状元大概不能算是头等大事 先生问他:那你认为头等大事是什么 他说:读书做圣贤,还差不多可以算是头等大事

::立志(其人最强调):12 岁就差不多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以后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个目标不断的摸索着、探索着。往这个方向靠拢

15岁

一个人独自去考察边关,和少数民族的青年一起骑马射箭。最早感兴趣是骑马射箭。(做圣人得有点本事,本事要好。圣人志向所主导下发生的行为)

28岁

中进士

15-28岁

研究兵法:对军事的兴趣。几乎把历史流传至他时期,他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兵书,全部研究过,细致研究过,不仅仅是研究过,而且用他所有可能的办法去实践。一边讲兵法一边用瓜子等摆阵。中进士后,一个任务是叫他去监督王爷坟墓的建造,他用军事管理办法管理农民工,分小队,协同作战,统一行动,休息的时候,就给他们操演八阵图。

读书:除读朱熹的书外,他还大量的研读佛教经典,研究了大量的道教经典。不仅仅研究,还实践。当时科举考试读朱熹圣贤书。他发现朱熹很多观点可能有问题,不是理论是实践,。朱熹特别强调格物致知,一草一物皆有至理,所以他就去试试格竹,一格格出毛病来,吐血了。

道教的东西,他也修炼,修炼到据说很厉害的程度,可以预知未来。一例子:他在绍兴阳明洞呆着,有一天他对身边两随从说,你们赶紧下山去,xxx三个人正上山来,现在走到什么地方了。随从不以为真,后果真证实其言。源自《王阳明年谱》

对佛教的研究,对禅宗的精髓是心领神会的,并且能够运用自如的。有一年他在西湖养病,虎跑寺里有一老和尚,一直在闭关,说是闭关了三年都没出来。觉得奇怪就去找他。有了一场对话。这各尚一天到晚眼睛闭着,嘴巴闭着。王阳明见他大喝一声:这个和尚一天到晚眼晴睁着看什么,嘴巴一天到晚咕噜咕噜着说什么(典型禅家风格)。和尚一惊马上睁开眼睛,然后开始了对话。对王阳明的思想改变是有作用的。问他家里有没有什么人,和尚说有老母亲有,他又问你想念不想念啊,和尚说不能不想。王阳明对他讲:我们对父母亲的思念,对父母亲的这样一种感情,那是从小娃娃的时候开始就培养起来了,不是说想断就断得了得,这是人之本心,人之本情。这样一通话,第二天就把和尚讲回家去了。

在道教和佛教的修养上都达到很高的程度

后来有一个反思,反悔,觉得自己泛滥于词章也好,出入于老释也好,好像都是耽误了生命

34岁

阳明思想真正发生转折作用的,从思想的意义上面来说是,是34岁这一年:

  • 思想上遇到一个朋友,名字叫湛若水,广东增城人,在京师结成朋友,共同以发明圣学为已任。对思想的转折是起助缘作用
  • 生活上,正德元年,他由于上书得罪了刘瑾,最后被贬逐流放到贵州龙场,做驿丞。生活的转拆点

龙场悟道:

语言不通,生活很差,处于特别困难,尤其是生存本身成为一个重大问题。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躺在里头去想死亡是怎么回事,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

最后实现了思想的升华。

悟道后,他明确地领会到朱熹的思想和他自己领会得关于圣人的真理是不同的。从此开始了他自己思想的建设与发展。

是他和朱熹的思想真正开始分道扬镳的起点

45-50岁

生活当中所谓的建功立业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江西

二件大事

  • 花了不到三年时间,平定了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四省边界区域大量的寇盗。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地战争,把四省边区的寇盗。非农民起义。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两年内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升华和提炼
  • 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辰濠的谋反。他从办工的地方赣州到南昌去,在南昌外围,丰城县,听说宁王要谋反。他当机立断,沿赣江塑流而上,跑到吉安,把军对集合起来,用一万多名乌合之众,在两个多星期之内,平定宁王朱辰濠十万精锐之师。以少胜多

这些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誉,获得的反而是各种各样的诬陷和诽谤

促使他的思想再一次发生飞跃,使他创立了良知学说

正德十五年,良知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思想的完成

50岁以后

后给朝延闲置着,他便四处讲学,浙江、安徽、江西。思想不断传播,扩大影响

56-57岁

到广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思恩田州事务,接着发起了对于八寨和断滕峡的围剿。身体变得更糟糕,在归途江西南安船上去世,终年57岁。时间不长,却为事甚多。

人生划分

从思想发展上面来说

34岁之前

确立圣人志向,并且为向着这个圣人志向不断摸索,而最终确立了圣学之整体规模的一个时期。

35岁-50岁

是他思想不断的形成,不断完善,最后以良知学说的提出为标志。

50-57岁

进一步完善他自己思想的同时,他的思想在传播的时期

评价

34岁之前

骑射、任侠

湛若水,写了王阳明的墓志铭。

五溺之说:溺于任侠,溺于骑射,溺于词章,溺于神仙,溺于佛氏。

弘治十八年,会湛若水于京师,归正于圣学。

这些评价有失公允。

其实34岁之前经历是王阳明为寻求圣人之道,而经过的艰难曲折。正因有如此的艰难曲折,才为他思想的整合,确立了理论视域,使他可以整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成分,最终完成关于心学的建设

心学思想

包括三大类命题

  •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良知和致良知

心学内容

  •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源自:陆九渊(陆象山)(宋)】
  •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
  • “格物致知”——知识论域的实践转向
  • “良知”说——本体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
  • “致良知说”——本体的自我开显与自我表达
  • 心外无物——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 天泉证道——四句教与阳明学的分化
  • 此心光明——心体的自我澄明与价值实现表达

参考资料

  • 《王阳明年谱》:钱德洪(王阳明弟子)
  • 传奇王阳明:董平-百家讲坛